close

《寂寞收據》│鄧惠文│三采文化

▲  愛戀、因緣、失落、榮寵、人間流轉的種種情感,其中的掙扎和其中的瞭悟都是同等珍貴。看不懂前因後果而陷溺情感,是傻;看懂了仍甘心流連,是癡。誰沒有幾分癡傻,只是不敢正眼視之。就算自知,也不願人知。於是大家都心慌地以為世間只有我傻,只有我癡。


▲  寂寞終會過去,而在漫長的告別之後,愛過的心依舊溫柔。


▲  為失落所愛而痛苦的時候,能安頓心靈的方式並不是向外索求替代的愛,而是從心裡找出僅餘的能量,哪怕只有一點也好,去付出愛。只有這樣,才能再現曾經獲得的愛。


▲  人在最脆弱時刻意逃避的,可能正是他最在乎、最想呵護的人。無言的分享與瞭解,可以比有形的言語更親密。


▲  人們不斷鞭策自己成長,從年紀還很小的時候就想擺脫「幼稚」的評語。但成熟是什麼?學會依循別人的道理?還是拋棄內心的熱情?年輕時擁有一份以為用心就會幸福的傻勁,但終究不敵各種挫折的磨蝕,每次失敗,就趕緊在心裡重繪一個更加成熟完美的自己,調整方向,拚命的前進。

  宿命般地,埋首於人際與職場無情的競爭之後,突然在某一天驚覺心態竟已蒼老,又開始緬懷天真,期望能拾回一份童心。成長始於對原我的懷疑,繼而開展成一條無法回歸的路途。至於純真,看似失落的故鄉,卻也可能是成熟的極致。

  能不能跳過這個彆扭的成熟階段?回到最初那種不知道受傷是什麼、不懂得顧慮而能坦率的時候;或是跳進最後那種,知道不管如何受傷其實都無所謂,而又能坦率的時候。純真的幼稚並不需要羞愧,看透人生之後的童心更加可貴。


▲  有時候憂鬱並不代表失敗,而是堅持自我的存在時,與外界抗衡的必然狀態。


▲  感情的歷史是一部爛帳,有人終身都無法跳脫。被背叛的人失去信任的勇氣,被拋棄的人失去親密的能力,偏偏這些都是愛的要件,無法信任、無法親密,再有的愛情註定只是空殼。

  人們常說:「愛情就是要受傷才會刻骨銘心」、「後來談戀愛都沒什麼感覺」,其實不然。問題並不在受傷與否,這些人後來談戀愛沒感覺,通常是因為不再全心投入,或者對於前次感情的失敗歸因錯誤,矯枉過正,往後只願選擇「安全」而不是「來電」的對象。這種預設以安定、不受傷為前提的愛情(這還算是愛情嗎?),在熱情的層面已是先天不良,還能期待什麼「感覺」呢?

  受傷之後的下一次愛情,如果只想用來彌補、療傷、或證明自己的存在,一定會讓人失望的。關於愛情,在「試誤學習」與「無顧忌地投入」之間,哪裡才是恰當的平衡點?

  記憶不易抹滅,情傷的記憶更難忘懷。唯一的方法是勇敢,把愛情傷痕悅納為自己的一部分,不再將之視為一個恐懼或怨恨的標記。像沒有受傷過般地愛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suradagp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